俄专家高度评价中国武器,却提到一个让人脊背发凉的细节!
中国武器猛如虎,但战场“宝马”还缺实战“泥”——俄专家一针见血的点评引热议!
——俄罗斯军界老炮科罗特琴科如是说。
在这个“凡事都得讲究实锤”的时代,中国武器的技术指标已经让世界刮目相但科罗特琴科却不按常理出牌,“挑刺”中国装备的硬核短板。他的一席话尤如那句经典”理论再强,没打过,还能硬气起来么?”
一长剑弹出,凭啥“剑指苍穹”?
论装备性能,中国一路高歌猛进,从“小打小闹”到如今的全球瞩目。例如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先不提技术细节,光是2019年的试射视频就已站稳热搜,“全程高光,靶心开花”。还有055驱逐舰这样曾被网友戏称为“海上移动堡垒”的代表,1艘055顶3艘摩托罗拉(你没看错,是一种美国军舰的外号),堪称“低调的超级网红”。
那是不是可以直接举世无敌了?且慢,把表情包里的“稳住,我们能赢”放下。因为像科罗特琴科这样的重量级顾问,分析起武器可是出了名的“击穿表面”派,他点名问题在于,还没拿到战场试卷成绩!
二美国战场出全明星,中国演习当模考状元?
举个栗子美国的“战斧”巡航导弹。刚问世时满是槽点,连目标都打不准。但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国工程师用汗水完善了“战斧”的导航,几十年实战下来,“战斧”成了美军“巡航家族”的一块金字招牌。而这一切的秘诀,正是那些“坑爹”的战场经验。
再扭头看看中国制造的长剑-10巡航导弹,从数据上已经力压早期的“战斧”,但是复杂电磁环境下的表现,目前只能靠演习现场来演示。
演习≠实战,这点科罗特琴科反复强调“你得面对东北的暴雪、西太平洋的巨浪,以及敌方全力反制,看看装备到极限时会受什么委屈。”
就像当年美国吹上天的F-117隐身战机,结果被南联盟老萨姆-3天降打掉,直接沦为“体面黑科技初体验”。
三国货支棱起来的背后,还藏什么秘密?
1. 朱日和模拟战场的“请君入瓮”套路
网友戏言,朱日和蓝军旅,“心狠手辣”程度让红军喊“服了”。最近的模拟演习里,蓝军各种摆臭脸无人机群来一波前压,电子干扰把火控系统整到“抖腿”;甚至研究美军F-35来全套隐身战术,硬怼红军找漏洞。
演习看似“全员狂飙”,但几次高强度博弈还是暴露了些“易拉罐瓶盖不紧”的问题——比如99A型坦克火控系统的“攻坚卡顿”,以及055驱逐舰雷达在复杂海况中的一度“掉线”。国防技术人员也不含糊,直接熬夜优化改进,问题逐渐落定,设备更加扎实。
2. “走出去”的亮眼表现
靠出口型号的成绩单,国产军工开始“攒威望”
- 巴基斯坦战绩2023年,用购买自中国的FD-2000防空系统拦截了一架印度无人机,小试牛刀,外媒惊叹“精度在线”。
- 泰国实弹PK2024年东南亚联合演习,泰方买的VT-4坦克居然和美军M1A2掰起手腕,从机动性到火力,直接怒刷一波国际存在感。
这些“海外得分”让“网络杠人派”闭了嘴,国产武器啥时候“出口转内销”?答案是先测先打。
硬核对话“没场子磨人,国产厉害得慢热?”
科罗特琴科的观点,其实挺扎心也挺实际。就算技术再炫酷,没实战终究有点悬念。不是中国懒,而是实战环境太极端电磁干扰、恶劣气候、信息重压……这些不是每天都能安排模拟局。
中国军工的技术树,更多是靠“自成一派”的模式。从无到有,再到一次次对新参数的极端追求,不靠打硬仗获取“教训”。
但随着出口设备的稳定发挥,中国军品的“曲线授信”也在逐步形成。
尾声未来武器实力,不靠战争定义
或许这也解释了,为啥中国军方从不急着“刷存在感”。例行巡航、联合演习,稳扎稳打,技术在上线,话题战胜现实焦虑。在和平年代,谁不是把演习当温床?这种耐住性子升级控品的逻辑,也让其他国家有点羡慕——毕竟真希望任何武器都永远卡在“演习无上限”,不必“大战见真章”。
以科罗特琴科黑茶评论作为注释“中国武器的速度吓人,验证未完待续。”显然,实战是最不想赢的比赛,因为赢得代价,谁也输不起……
粤友钱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