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物的故事:读解大国文明的生存密码》
崔凯 著 上海三联书店
谷物是人类历史的书写者。该书以谷物为主线,讲述谷物横跨一万年、涉及五大洲的历史演变,展现谷物与人类文明的紧密联系。书中通过谷物从起源到被驯化再到成为世界主粮的过程,探讨了其对人类生存和文明发展的重要性。同时,提出了化学农业带来的挑战及对可持续农业的思考。最后,作者强调粮食安全问题,并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应对人口增长对地球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挑战。
根据史学家考证,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人口约为3000万。“秦王扫六合”的进程中,大约有180万人被斩首,相当于杀掉了6%的人口。此后的两千多年,人口数量在王朝兴衰中出现过波动,但总体呈上升趋势。中国先后有过四次重大的粮食增产,为人口增长奠定了基础。
第一次是秦朝以后,随着灌溉和磨粉技术的发展,源自西亚的麦类在汉唐时期取代小米,从卑微的异国谷物蹿升为受人尊崇的华夏主粮。冬种夏收的麦子与其他作物进行一年两熟的种植,提高了粮食产量。有了坚实的粮草基础,秦始皇和汉武帝得以建立起强大的帝国,西汉末期的人口接近6000万。当时老百姓的生活并不富足,一天只能吃两顿饭,诸侯可以吃三餐,皇室才可以吃四餐。西汉时,皇帝宣布流放淮南王的圣旨上,就有一个惩罚措施:“减一日三餐为两餐。”
展开剩余71%唐初田地荒芜,百废待兴,人口大约只有1000万。壁画上人们的体态也很纤瘦。到了盛唐时期,“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人口达到8000万。丰腴的身材象征着富裕和闲适,社会开始“以胖为美”。然而安史之乱终止了大唐的繁华,数以千万计的人口死于战乱,杜甫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进入晚唐时期,国力衰弱,审美标准又变回“深闭朱门伴舞腰”。
第二次是宋朝初年时,中国引入早熟的占城稻,稻麦轮作之外,南方又发展出双季稻,水稻产量大大增加。北宋时期不仅人口飙升至1亿,人们还吃上了一日三餐。“苏湖熟,天下足。”吃饱喝足后,宋朝人有了闲情逸致,琢磨诗词、瓷器和书法。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评价的:“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第三次则是明末清初,玉米、红薯和土豆等美洲高产作物先后传入中国,在贫瘠山地上推广种植。依靠产量优势,玉米很快取代小米,将北方的“小麦——小米”复种演变为“小麦——玉米”复种,水稻产量也大幅提升。“湖广熟,天下足”,长江流域的长沙、九江、芜湖和无锡并称“四大米市”,助力清朝人口突破4亿。
第四次是1950年以后,随着良种、化肥、农药和农机的推广,粮食产量从1952年的1.6亿吨再次大幅提高,2024年达7亿吨,人口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5亿猛增到今天的14亿。从数据中不难看出,在漫长的2000年古代社会里,生产效率提高非常缓慢,明清的单产仅约秦汉的3倍。而在最近100年间,得益于科技的突破,今天的粮食单产已逾明清的3倍。
回望过去3500年的中国历史,谷物在华夏大地上“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千百年。小米支撑了最初的1500年,见证了商周的兴衰;小麦担纲了第二个1000年,促成了大唐的繁荣;南方的水稻领唱了最近的1000年,南粮北运,延续了宋元明清千年的文明。如果以谷物为主角,我们可以分别称之为小米时代、小麦时代和水稻时代。加上400年前从美洲来到中国并成功逆袭成为主要谷物之一的玉米,中国的谷物品种丰富,产量高、口感好、能量高、可抗灾……
除了谷物品种,粮食产量的提高和耕地面积的扩张也息息相关。秦汉时期先开发黄河流域,唐宋时期再开发长江流域。明清时期先是“江西填湖广”,然后是“湖广填四川”,一直填到喜马拉雅山脚下。明代隆庆四年(1570年),云南最南端的一块地域被区划为“西双版纳”,傣语意思是“十二千块良田”。清代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水稻在四川西南边缘一处海拔3000多米的山谷试种成功,就此设立了稻成县,就是今天的稻城。清朝后期出现了全局性的粮食紧缺,东北解禁,饥民马上去“闯关东”。
历经2000多年的农业发展,中国的耕地面积从春秋时期的大约2.3亿亩增加到今天的19亿亩,同期粮食单产也大约从100斤增长到1000斤,随之人口从0.3亿增长到14亿。粗算下来,过去2000多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大约增加了80倍,人口大约增加了50倍。
在世界很多地方,考古学家都发现了人口增加与粮食增产之间的关联。然而究竟是人口增加迫使人们扩大粮食生产?还是粮食增产促使人口增加?其中的逻辑近似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其实,这个问题可以从近代的大饥荒中找到答案。每当饥荒暴发时,物质和生存条件恶化,生育率会下降。很多婴儿即使能出生,也会因为营养不良而夭折或被父母遗弃。由此可见,有了食物保障才会有人口的增长,增加的人口又会对食物产生更多的需求——人类或者去扩大耕地面积,或者去提高每亩产量。若没有不断增长的粮食产量支撑一定数量的人口,国家的经济规模与消费市场便无从扩大,生产力也谈不上进步。
1840年,中国有4亿人口,占全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为什么中国能养活这么多人口?精耕细作提高产量和节衣缩食减少浪费当然是重要的原因,还有另外一个关键因素——以谷物为主食。食物链本质上是一个能量转化体系,欧美国家以肉类为主食,牛羊鸡猪将大量谷物饲料转化成富含蛋白质的肉类,在新陈代谢环节会消耗掉很多能量。在现代养殖场,畜禽大约每吃3公斤饲料可以长出1公斤肉,而近代养殖场的这一比例高达10∶1。中国人以谷物为主食,能量利用率更高,自然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
(责编:李琳)
发布于:山西省粤友钱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